作者简介

王升远,1982年生,满族,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东京大学出版会、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 主编学术、思想类丛书多种。教学、研究成果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两次)、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年度优秀咨询报告等。

内容简介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各界人士出于各种不同目的纷纷来华访游,文化人是其中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群体。至1945 年日本战败,他们创作的中国题材游记超过450种,此外还有大 量各种题材涉华作品。日本文化人怀着何种目的来华,在那些与近代日本国家、日本人的存在方式有着各种复杂关联的中国都市 中,如何书写近现代的中国甚至直接/间接参与对华行动,与日本作为侵略者“闯入”中国有何种内在联系等,都是中日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尚未厘清的问题。以都市空间为视角,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幕末以降上海之于日本人的“近代”意义随之消散,继起成为意义的则是北京。1937—1945年,北京沦陷成为日本所谓“东亚建设的基地”,日本文学中北京题材创作陡增;这一“东洋”身份与中国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中华故都、首都南迁背景下的文化古都三重身份交错,使北京在日本文学中的书写呈现出多维交杂的状态。


王升远,1982年生,满族,辽宁大连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后。现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与东京大学出版会、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 主编学术、思想类丛书多种。教学、研究成果曾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两次)、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霍英东全国青年教师奖、教育部年度优秀咨询报告等。

下载地址

豆瓣评论

  • 浮乎
    结论理念先行的代表,主标题去掉,副标题加个批判就完美契合本书基调07-24
  • 知白守黑
    举个例子吧:拿着棍子在岸上敲水,永远也伤不了水里的鳄鱼;要杀死它,恐怕要自己跳进去才行。11-27
  • 驩虞
    我仔细读完了全本,最有启发的可能是起标题的艺术。03-16
  • 房顶上的猫
    “送水独轮推车的吱嘎之声,金属棒轻捋剃头镊子的慵懒之响、卖油翁或打更人敲梆子的感伤之音,或哀伤、或孤寂的余韵让人沉醉。”以“国际中国学研究的第五个层面”为方法依托,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王升远先生侧重于发掘自明治维新以降来京日本文人的涉华活动与文学创作如何介入并影响了日本对华关系的进程。作者同时关注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百姓日常居所的北京,巧妙地勾勒出“北京”国家与地方交织的城市特色。作者对文人群体展开了多重反思,首先是对旅京日本知识分子与侵华战争的反思,然后是对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沦陷区文人的反思,最后是对知识分子在日益极端的政治局势下自处策略的反思。美中不足的是,第一章在讨论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时,未及关注到他们在北京的摄影活动及相关影像史料。且全书由论文组成,通读起来稍显松散。09-23
  • 祝駒
    35万字看完觉得很累,但很有收获。主要以文献分析的方法,描述与批判了近代日本文化人对北京的种种叙述,并对其背后的中国观等诸因素做了深刻剖析,颇具批判意识。对周作人分析的两章为代表,阐明了日本译介的作用是如何营造周氏亲日文人实相,以助推日人对周的落水的接受更为自然顺利。但是作者的叙述很多地方过于絮叨,大段引用原文、甚至几页都不分段等问题显著,影响了阅读体验,感觉累。05-06

猜你喜欢

大家都喜欢